
月餅是久負盛名的中國傳統小吃之一,中秋節節日食俗。月餅的外形圓又圓,又是喜歡合家分吃,象征著團圓和睦。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最早可以追溯回到唐朝,隨著時間的轉移,輾轉在民間也盛傳開來,在歷史的推動的過程中,月餅滿滿演變了四大式:臺式、蘇式、廣式和花式,融入了各地風土人情的月餅,你豈能錯過?


臺式月餅,又稱臺式糕皮月餅,臺灣月餅光是“皮”就有多道繁復的手工秘訣,因而糕點的入口細膩醇厚,在經過老師傅的精確把握捏制的最佳時間,使的糕點在水分流失前完成捏制而成,內餡甜而不膩,讓口腔盡享滿滿的層次感。
糕餅被視作臺灣的一種標志性文化,以蛋黃酥為代表,精致迷你的蛋黃酥,還沒有吃就已經被那小巧玲瓏的憨厚外形撂倒了,加上表層的蛋液經過烘烤后色澤誘人,制作采用了松軟的碎蛋包裹著香醇濃厚的豆沙餡料,超級豐富的酥皮層層分明,一口下去滿足了味蕾的多重享受。
臺灣的鳳梨酥據說被外國友人成為“中西的結合的產物”,是臺灣另一種糕餅代表,精致的小方磚,通體的金黃色澤很是誘人,松軟的餅皮經過老師傅繁復揉搓而成,入口即化滿滿的盡是酥松,伴隨著清新酸甜的內陷交織著,更凸顯寶島鳳梨酥風味的獨一無二。


蘇式月餅起源于華東及周邊地區,主要通過精心挑選的食材原料,經制酥皮、包餡、成型、焙烤工藝加工而成。蘇式月餅皮層酥松極具飽滿的層次口感,色澤金黃欲滴又不失優雅,餡料肥而不膩夾帶著絲絲清新,口感松酥,是蘇式月餅的精華。
制作技藝實際上蘇式月餅是古代人民的集體智慧結晶,源于唐朝,盛于宋朝,中華老字號的功德林經過改革創新,推出各種養眼又撩動舌尖味蕾的月餅,超薄的酥皮包裹著層次感爆棚的內陷交織,使味蕾瞬間跳出了傳統單一的月餅味道,為人月團圓的好日增添不一樣的韻味。
歷經兩個多世紀,在時間的推移之下,蘇式月餅得到了全面發展,圓潤飽滿的金黃色酥皮包裹著細膩可口的杏仁、桃仁、芝麻、瓜子等精致的材料制作而成,酥皮的薄脆多層次,餅身的蛋液點亮整個月餅的色澤,卻勾起深藏已久的節日氣息。


廣式月餅是起源于1889年,當時城西有家糕酥館,輾轉后改名成為今日家喻戶曉的蓮香樓,因其色澤金黃,口感香醇濃厚加上選材考究和制作技藝無比精巧而聞名中外,其特點是皮薄松軟、造型美觀、圖案精致、花紋清晰,是南方地區中秋佳節的家家必備的賞月點心。
廣東、廣西、江西等地民間中秋節應節食品——廣式月餅,華美這款月餅禮盒鮮紅的包裝外觀,喚醒了沉睡的節日格調,低調的禮盒卻暗藏正不一樣的內斂,嚼勁滿滿的五仁、健康養生的紫薯枸杞蓉、浪漫滿屋的牡丹花內陷、人月亮圓的雙黃蓮蓉,四種不一樣的口味,融進一個家中,如此有格調的廣式月餅真是不容錯過。
新雅月餅五仁金腿月餅秉承了傳統廣式月餅表皮的精髓,棕黃的色澤散發著廣式月餅獨有的香味。一刀下去,皮薄猶如輕紗一樣,盡管很薄,但不輕易穿破。而飽滿且富有層次的內餡,令人回味去窮。
重油,皮薄、餡多是廣式月餅的主要特點是,細膩棉滑的豆沙,融入了鮮香金黃的咸蛋黃,更好中和的豆沙甜膩的口感,加上色澤金黃的餅皮包裹著,越吃越有滋味,香醇口感回味無窮。
經過時間的沉淀與洗禮,廣式月餅發展到今天融入了多種口感,在傳統的餅皮下包裹各種新奇的味道,善于利用各種呈味物質的互相作用構成特有風味,香松的肉松賦予輕輕的嚼勁,加上蛋黃的咸香,口腔滿滿的盡是滿足感。


花式月餅看似年齡小,但是卻是帶著十足十誠意,從精致的外形,光看賣相都已經是相當養眼撩人,再到口味上切合了現代人的對新食材的考究和探索的欲望,因為誕生出各種新口味滿足吃客的需求,同時也大膽創新地打破了傳統的月餅制作,為人們的中秋節日增添了時代的色彩。
有著貨真價實時代產物之稱的花式月餅,晶瑩剔透的餅皮代替了傳統金黃油亮的餅皮,乍一看并不是像吃食反倒更像藝術的結晶,一口咬下去,Q彈柔韌勁道滿滿盡是溫柔細膩,加上清新果味十足的內陷,簡直是花式月餅界的一股清泉。
僅只會耍顏值才是花式月餅?你太膚淺了,花式月餅還會結合經典的茶道文化,把茶元素融入到月餅的制作中,碧綠如玉的顏色,餅上的一片葉子圖案,把茶道的境界發揮的淋漓盡致,抹茶味的內陷,盡是清新的口感享受。
優雅浪漫的玫瑰花融入月餅的制作中,晶瑩雪白的餅身被花瓣碎點綴著,更顯撩人又養眼,一刀切開一縷縷的花香縈繞鼻腔,挑動你的舌尖味蕾,口感香甜細膩綿軟中又著一點點酥,簡直玩出花式月餅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