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童的眼里,世界是五彩繽紛的,從他們的畫里就可以得到這一點感知。兒童生來就喜歡五彩繽紛、色澤鮮艷的玩具。由于孩子對色彩有一種深刻的情感,因此他們的繪畫作品體現出淋漓盡致的色彩。

站在兒童的角度上,用平等的目光去理解認識兒童畫中色彩的不同,就能在這五彩繽紛的畫作中,發現孩子智慧和心底的閃光點。孩子們對色彩富有強烈的感受力和大膽的表現力,他們表現在畫面上的色彩效果,是那樣的鮮麗多彩,那樣的奔放,那樣的奇妙。

別干擾孩子創造性的潛力
維克多·羅恩菲德是美國當代著名的美術教育家、心理學家,賓州大學藝術教育系教授。羅恩菲德認為,藝術教育的目標是造就富于創造力的身心健康的人。而創造性是每個兒童都具有的潛能,為使這種潛能得以實現,教師或家長應該為孩子排除干擾,避免讓兒童使用著色畫本,也不要從成人角度評價兒童作品,這樣,每個兒童都會無拘無束地運用創作欲望,運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和體驗生活,這就是發揮創造力的最佳途徑。

畫畫是孩子的天性。

同時,它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個性塑造等都有著重要影響。一歲孩子的畫可能體現的更多是生理方面;兩歲孩子的畫或許就開始帶有兩歲孩子的視角了;三歲孩子的畫可能已經開始表達三歲孩子“奇異”的看法和觀點。每個時期的孩子,他們的感官體驗能力、認知世界能力、表達自我能力都不同。1~3歲涂鴉期、3~4歲標志期、4~5歲圖示歸納期、5~8歲意象體驗期、8~12歲視覺寫實期。
繪畫是孩子眼中的世界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小畫家,畫畫的過程對他們來說就是創造的過程,是鍛煉手部肌肉的過程,是手眼協調的過程,是智力發育、表達情感的過程,甚至是與人交往的過程、對世界的認知。兒童畫是幼兒表現內心世界的一種裁體,開展兒童繪畫對培養兒童的知識能力,提高觀察能力,發揮創作能力,凈化心靈有很好的幫助和啟發,所以開展兒童繪畫對培養綜合素質,具有一定的意義。

每個孩子在畫畫時不是在畫他看到的世界,也不是在畫家長你給他的世界,而是在用畫他看到和感知到的世界。在大人看來,孩子畫的東西無非就是一些點、線或面。但對孩子來說,不同的點、線、圓都代表著不同的形象、有著不同的意義。

兒童繪畫,重要的是引導,是讓孩子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是讓孩子擁有感知愛與美的能力!0—6歲孩子對色彩敏感,這時候應該讓他們發展色彩方面的能力而不是學技巧或者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隨手涂鴉也許會造就未來的小畫家。
編輯推薦:這是一套新穎的范畫題材,其教學理念、有效的課時訓練、便捷的學習方法,能幫助孩子培養創意能力,激發繪畫興趣,左右腦并用。增加審美觀,兒童學畫畫基礎必備教材!每個課題都設計了創意引導思路和作畫創意特點分析,將學習過程的趣味性與創造力緊密結合,能有效地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開拓他們的視野。的學生作品欣賞能提高孩子的鑒賞能力和欣賞水平。全書課程安排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既可作為兒童學畫的啟蒙讀物,又可作為兒童美術教學的參考用書。

少一些限制,多一些引導
由于多數家長對兒童繪畫存在著認識的偏差,對兒童學畫畫目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故導致兒童學畫誤入追求過程的模仿和結果的逼真的歧途,最終使兒童繪畫形成明顯的"樣式化"和"概念化"。扼殺了兒童想象創造的才能,違背了兒童學習繪畫的真正目的,錯失了培養兒童綜合素質的良機。

想讀懂孩子的內心世界?那得先讀懂孩子的畫。孩子感知了外部世界,會產生表達的欲望,他看見什么都想“說”出來。但是因為年齡的限制,孩子可能不擅長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繪畫作品,反映了他們對世界的認識以及他們頭腦中的所思所想。孩子的畫,是我們走進孩子內心的一扇窗戶。

繪畫是孩子的一種特殊“語言”,具有內在的邏輯和表現形式。線條、色彩、圖形、人物、環境、布局,顯示著孩子的性格、氣質、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心理變化、當時的情緒特征等等。我們要學會傾聽這種“語言”。寶寶的“信手涂鴉”并不是毫無“藝術感”,他們繪畫的內容是對現實的一種記憶恢復。也許寶寶的畫面有些凌亂、形狀離譜,但這是他們觀察能力的表現。寶寶對色彩的運用更能表現出他們大膽的想象力。在繪畫的過程中,無意間培養了孩子們對顏色、形狀、空間位置的判斷認知,對右腦開發很有益處。在創作中不斷打破原有的思維,靈感一觸即發,左右腦同時開工。
繪畫是孩子本真的釋放
孩子的畫,是我們走進孩子內心的一扇窗戶。繪畫是孩子的一種特殊“語言”,具有內在的邏輯和表現形式。線條、色彩、圖形、人物、環境、布局,顯示著孩子的性格、氣質、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心理變化、當時的情緒特征等等。我們要學會傾聽這種“語言”。

在少兒的藝術世界里,有著與成人世界完全不同東西,那是一個天真爛漫、純潔無暇的世界,充滿著趣味盎然的魅力。有很多大師都對兒童畫有著濃厚的興趣,如馬蒂斯、米羅、克利、杜布菲和趙無極……從他們的作品也可以明顯地看到,他們的創作吸收了兒童畫的真摯、坦誠、純凈、率真和創造性的意趣。
在少兒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純真的、沒有經過污染的、不加雕飾的;在少兒的世界里,沒有對客觀世界的模仿,而是獨到的、富有創意的,一個完全被他們童(同)化了的世界。在少兒的世界里,成人的邏輯失效了,他們可以任意把所畫的東西夸大或縮小;把完全不相干的東西放在一起;畫面上的一切都根據他們的興趣,按照他們的想象;畫面中所有不合情理的形象組合正是兒童畫靚麗的創造魅力所在。
《姜宏兒童學畫速成教材》內容簡介:姜宏兒童美術教學法即發散式學習方法。是兒童美術教育專家姜宏老師潛心十余年,通過實踐總結出的一套系統的兒童美術教學體系和兒童美術教學法。其特點是通過學習不僅使孩子能迅速地掌握繪畫技巧,了解兒童畫創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繪畫養成利用發散性思維去學習的習慣,這種思維習慣一旦養成會使孩子終生受益,從而達到綜合素質提高的目的。這是一套系統、全面、專業的兒童學畫教材。其中囊括了兒重學畫期間較全面的主題,不僅適用于孩子自學,也可作為兒童美術特長班教材使用。

像小孩那樣畫畫
畢加索本人有一句話:“我14歲就能畫得像拉斐爾一樣好,之后我用一生去學習像小孩子那樣畫畫。”
想讀懂孩子的內心世界?那得先讀懂孩子的畫。孩子感知了外部世界,會產生表達的欲望,他看見什么都想“說”出來。但是因為年齡的限制,孩子可能不擅長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繪畫作品,反映了他們對世界的認識以及他們頭腦中的所思所想。孩子的畫,是我們走進孩子內心的一扇窗戶。

繪畫對于孩子意義重大。可以說,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小畫家,畫畫的過程對他們來說就是創造的過程,是鍛煉手部肌肉的過程,是手眼協調的過程,是智力發育、表達情感的過程,甚至是與人交往的過程。
在大人看來,孩子畫的東西無非就是一些點、線或圓,但對孩子來說,不同的點、線、圓都代表著不同的形象、有著不同的意義。如果問孩子他畫的是什么,可能他會告訴你這是媽媽,那是爸爸……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幼兒思考的特征是以自我為中心。幼兒在畫畫的時候,完全不考慮欣賞者的想法,只要是自己想畫的東西,就完全聽任自己的想法,以自我為中心,快速順暢地完成自己的作品。
對成人畫和孩子的畫要有不同的解讀方式。看成人的畫,只需安靜地欣賞。與此相反,對于孩子的畫,與其說看畫,不如說是聽畫。只有聽聽作為作者的孩子的講解,才能夠明白他們的繪畫內容或表達意圖。只有這樣做了,才真正完成了對于繪畫作品的鑒賞活動。
內容簡介:主要包括了基本的造型練習(以孩子們熟悉的鉛筆、水彩筆、油畫棒等繪畫工具來表現喜歡的動物、植物為主),初步的寫生培養及簡單的色彩認知。教學要求以游戲活動來設置課程,激發孩子的創造性,增加趣味性和拓展性。通過游戲讓孩子掌握簡單的色彩知識,并初步了解一種軟筆繪畫的表現方法(水粉畫),意在逐步培養孩子們對繪畫的興趣、初步了解繪畫的不同表現形式和使用工具